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Nowak, 1994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Nowak, 1994 臺灣葉鼻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Nowak, 1994 臺灣葉鼻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Nowak, 1994 臺灣葉鼻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Nowak, 1994 臺灣葉鼻蝠

綜合描述

為台灣產翼手目中最大型的食蟲蝙蝠,體型僅次於食果性之台灣狐蝠,前臂長8.6~10.3公分,頭體長9~10.5公分,尾長約5.5~6公分,體重46~70公克。成蝠毛色為黃棕色或棕色,未成年之幼蝠則接近黑色。蝙蝠的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耳寬大,末端尖,基部具迎珠;鼻部特化呈葉狀,分成上、中、下鼻葉,上鼻葉呈橫列之三結狀突起,上具前額囊,雌雄均有,以雄蝠較發達而明顯,下鼻葉兩側各有三個側鼻葉。雌雄個體於恥丘上端均有假乳頭,又以生殖期之母蝠最明顯,可供幼蝠攀附用。齒式:門齒1/2,犬齒1/1,前臼齒2/2,臼齒3/3;總齒數= 30。


台灣特有亞種。夜行性,以超音波搜尋大型昆蟲(如鞘翅目)為食,除了飛蟲外,停棲於樹幹樹葉上的昆蟲(如蟬)亦可搜尋捕而食之,取食昆蟲種類會隨著季節及生殖與否而有所不同。常可以在其棲居的洞內發現昆蟲之殘骸或殘翅,可見其有將獵物捕捉帶回棲所食用之習性與能力。據研究顯示,交配期可能發生於每年的7-8月間,雌蝠於交配完成後有延遲胚胎發育的生殖策略。每年3-4月間常可發現懷孕之母蝠,5、6月為生殖期,懷孕母蝠每年僅產一胎,每胎僅生一仔蝠,幼蝠出生後受母蝠呵護哺育於懷中達數月之久,母子關係緊密,7至9月為育幼期。棲息於非度冬棲所之群集通常在秋末起會離開原棲息之洞穴而遷移至他處渡冬,而冬眠洞穴中在冬季通常會聚集來自不同群集之大量蝙蝠。群集數量少者數十隻,最多者可達數千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 鄭錫奇 上次更新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