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綜合描述

在台灣的野外紀錄,吻肛長可以大到45cm以上。背鰭I, 10-11; 臀鰭I, 3; 胸鰭I. 5; 腹鰭I. 4; 側線麟片數28-30; 腹部鱗片數5; 背鰭基部鱗片數11-13; 臀鰭基部鱗片數2; 胸鰭基部鱗片數1; 腹鰭基部鱗片數2; 脂鰭與背鰭間鱗片數6-7。具硬質骨版包覆全身。體呈黑色具許多鵝黃色亮紋,鰭膜上會帶有鵝黃色亮斑,頭背部有由鵝黃色亮線圍成多邊形花紋,腹部乳白色具不規則深黑色斑點。

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琵琶鼠之適應性極強,把台灣當自己家一樣,橫行無阻,到底是哪些特質,使他們佔了如此的優勢呢?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強韌的骨板,不但可抵禦天敵,也可降低身體裡水分散失的速率,使其可短暫離開水面。第二,在南美洲的研究指出,豐水期時,琵琶鼠魚如一般魚類利用鰓呼吸,但枯水期來臨時,它的胃可幫助呼吸。所以利用放水的方式來清除琵琶鼠魚,似乎並不適用。第三,它血液中血紅素攜氧的能力比其他的魚類高,以致在低氧的環境中仍可存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