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ariichthys evolans (Jordan & Evermann, 1902)

長鰭馬口鱲
台灣鱲,台灣平頜鱲,粗嘴仔,臺灣鱲,白哥仔,臺灣平頜鱲,長鰭馬口魚,溪哥仔(幼魚及雌魚),紅貓(雄)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背鰭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不分枝軟條)+ 8-9(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3-1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咽齒式 5,4,1-1,4,5;側線鱗數 43-45;背前鱗數 16-18。體被有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雄魚胸鰭延長,超過腹鰭起點;臀鰭鰭條延長,尤以前4根分枝鰭條為甚,雄魚可達尾鰭基部。體呈銀白色,雄魚體側具有明顯的11-14條青色亮橫紋,雌魚則為暗青色或略不明顯。雄魚吻部黑褐色;頭腹部、體腹部及鰓蓋部下方為橘黃色至紫紅色;背鰭鰭條黑灰色,末緣橘紅色;尾柄部及尾鰭呈黃綠色至鮮黃色;胸鰭橘黃色至鮮黃色;追星呈圓錐形,各自獨立。雌魚吻部淡灰色;頭腹部、體腹部及鰓蓋部下方為灰白色;背鰭鰭條黑灰色,鰭膜橘黃色,前方數鰭條可能偏紅;尾柄部黃綠色;尾鰭暗黃色;胸鰭白色。與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的差異,可由背前鱗16-18(vs. 25-27)以及側線鱗數43-45(vs. 51-55)加以區別。與平頜鱲(Zacco platypus)的區別,在幼魚及雌魚階段不易靠外觀分辨,雄魚則可由(一.)胸鰭末端達腹鰭起點之後(vs. 不及腹鰭起點);(二.)體側橫帶明顯區分為11-14條(vs. 體側橫帶通常融合成塊狀斑,橫帶條數不易計數);(三.)追星呈圓錐形,各自獨立(vs. 部分追星基部融合而連成一線);(四.)胸鰭鮮黃(vs. 胸鰭偏紅)等特徵加以鑑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 臺灣魚類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3-11-09